從生活的平凡營造藝義的非凡 — 抱瓶庵藝事空間
作者: 簡政展 / 陶藝家: 徐恩廣



從生活的平凡營造藝義的非凡 ─ 抱瓶庵藝事空間


受訪者/徐恩廣  陶藝家、抱瓶庵負責人

採訪撰文/簡政展  策展評論人

 


    落腳於西門町開封街角的「抱瓶庵」,念起來有諧音「報平安」的概念。雖然開店五年多來沒有熙來攘往的喧囂人潮,卻蘊藏一股優雅而親切的人文氣息。負責人徐恩廣奠基於過去在大稻埕迪化街參與經營文創品牌「福來許」的經驗,以餐飲業的服務流程和精神為借鑒,創立這處先講求服務本質與氛圍,再精進技術與內容步驟的複合式陶藝空間,提供給忙碌的都會人一個能夠學習、休憩、賞玩、製器及提供簡單餐飲的生活園地。在西門町開店,雖然有地點和人潮的優勢,但經營成本的巨大壓力卻是關鍵問題,尤其抱瓶庵並不在熱門區域內,在吸客與區域認同的面向上就顯得更加重要。幸運的是抱瓶庵的屋主是一位喜歡藝術創作的老奶奶,在租賃條件與空間使用的共識下,抱瓶庵才有如今立足的基礎。

 



抱瓶庵藝事空間



荷蘭的潮流品牌旅館,北門CitizenM,全體員工三十多人分三梯次來抱瓶庵進行陶藝之旅



在自在中有自律,在從主見中培養主動


    從理念上來看,徐恩廣認為將抱瓶庵以開放空間的方式經營,基本上就已定位在服務業的一環,而從事服務業的重要關鍵,就是如何讓「人」在第一眼接觸時產生連結。因此見面溝通與主動對談的積極性,也是「抱瓶庵」每天面臨的最大課題。徐恩廣自認是一個勇於溝通且樂於主動對話的藝術分享者。有別於許多藝術家羞於與觀眾對話,徐恩廣強調既然要對外開放,「主動」與「紀律」是求生存與永續的必要條件。在自在中有自律,從主見中培養主動,所以要成立一處以陶藝教學和藝術分享為主的服務空間,就必須以服務業有組織紀律的管控心態來注意每個環節和要求,不能以隨性與被動的消極心態來期待與幻想。所以這裡的主客關係不只是銷售和購買行為的過程,更是接納與承諾的約定與期待。

    


    在「抱瓶庵」的空間裡,徐恩廣將每一個客人都設定為開啟各種可能的一扇窗,甚至把每一位造訪的來賓都當成老朋友來對待。在這裡,除了可以觀察到員工的主動積極外,也可以感受學員與顧客的自在與放鬆。話家常成為一種自然問候,分享與互動落實在陶藝學習的交流與實作之中,有點類似大學的社團辦公室,以興趣來吸引,用熱情與樂趣來串連參與的主動性。來客們的目的已不只是學陶捏土或休憩放鬆,這裡更是攜伴或親子享受手作樂趣,創造美好回憶的選擇。這裡類似健身房會員制的彈性營運模式,更使得每位來客都能有時間與空間使用上的自由。

 


坯教學,從身體姿勢與施力的關係,到每個不同階段的動作細節,如同體育訓練般極有效率的技法傳授。



從「以陶為主」到「借陶而生」的氛圍營造


    徐恩廣將一個空間的經營,看成一種氛圍的營造,氛圍不只是裝潢和產品的佈置與擺設,而是一種得到認同的歸屬感。因此在抱瓶庵的陶藝教學裡,他先從遊戲方式的自由想像開始引導,再進入到技術支援的科學理性解說,從「以陶為主」的空間經營,逐漸形成為「借陶而生」的交流園地。把技術的引導與示範,逐漸演繹到觀念與差異性的思考上。在這裡,陶藝指導的重點不在於每個學員都能做出什麼,而是如何幫助學員盡可能做到他們想做到的成果。引導的意義不只在於將自己的正確觀念傳達給對方,更在於如何讓對方在自己的目標與想法中得到解答與方法,進而依據每個人的需求,盡可能地解決問題並實現目標。每個人來學做陶都有不同的期待和理想,如果教學的重點只關注於流程的過場或時間的計較,那創作的樂趣與熱情勢必難以被點燃。抱瓶庵是一個試圖點燃熱情的場域,任何意義非凡的創作,往往都來自於生活體驗中的平凡感受,唯有熱情被點燃,才能在每個階段的學習結束後,還想延續、主動參與。抱瓶庵不只希望成為陶藝學習者的推手,更願意陪伴學員一路前進與成為他們爬升時的扶手。



抱瓶庵藝事空間



知道「為什麼做」才能「做什麼」


    「問題意識」是來抱瓶庵學陶的基本引導,先讓學員想「為什麼會是這樣?」再去想該怎麼做,才能夠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例如,將釉藥技巧視為一種質感體驗,或探問為什麼要如此拉坯?以及器皿為什麼長得像目前大家習慣使用的樣子?先從「為什麼」出發,才能真正走到「做什麼」的目標!不是以東方教育習慣的「老師教,學生就跟著學」的線性教學方式進行,而是以類似西方教育中的討論式教學,透過討論去掌握生活經驗的連結,才能更實際地貼近學陶的生活本質。徐恩廣形容陶藝課就像是體育課,不只是用到手,更需要用到全身肌肉的協調性,而且還需要腦袋思考的投入。抱瓶庵的基本目標是把學員教到會玩釉燒窯為止,所以在實際教學上,除了根據每個人的需求來配合教學外,徐恩廣也很重視教學步驟的科學化分析和拆解,力求在輕鬆與理解的同時能夠更有效率的達到學習的體驗與成果。在採訪現場可以看到,徐恩廣對每個學員都有不同進度和解說的方式,尤其是在協助兒童創作的互動時,更清楚地看見他對創作發想的鼓勵先於技術修正的導引,使每個人在抱瓶庵都能獲得客製化的服務,又不會因此而感覺到孤立與壓力。



兒童與成人混齡學習,甚至在多聲道的課堂上用共通的身體語言,以陶會友




「把陶做好」到「以陶會友」


    目前抱瓶庵的客群,除了都會上班族及附近居民外,最特別的是有許多外國遊客和在台工作的外籍人士前來參與陶藝體驗課程。對此,徐恩廣發現外國人對這樣的藝術分享空間似乎比台灣人更加熟悉而主動,所以多元的客群與開放的空間合併在一起,抱瓶庵在西門町就意外地營造出一種引人入勝的空間氛圍。抱瓶庵位於熱門的西門鬧區周圍,且具交通便捷的優點,除了吸引都會客群就近學陶燒窯外,還提供國內外觀光客輕鬆體驗陶藝的行程。未來抱瓶庵還計畫更進一步結合周邊的商旅餐飲客源,打造成為西門商圈具特色的都會文創體驗課程之一,提供遊客在乾淨舒適的空間中參觀、購買、學習、體驗,並在返家後收到燒製完成的成品。讓陶藝體驗課程不再髒兮兮,而為一種時尚的選擇。簡而言之,抱瓶庵從「把陶做好」的技術性,衍生出「以陶會友」的凝聚力,更加貼近都會人的實際需求。


抱瓶庵不定期會利用走廊騎樓的空間舉辦主題性的手作市集    抱瓶庵藝事空間入口處


從當下「體驗」吸取未來「經驗」


    針對目前抱瓶庵的經營,徐恩廣定義前十年是實驗磨合期,以求取經驗和認同感為主。未來要進一步地推動跨界合作與轉型,開創不同模式的經營方式。例如現在與周邊商旅合作的體驗課程,如何再擴大延伸、結合不同媒材,串連出更豐富的體驗經濟,為西門町創造多元的文化旅遊體驗。現在抱瓶庵每個月選擇一個週末,在店門口周邊舉辦主題式的創意體驗市集,藉此串連並吸取不同形式的經驗。學員平時捏製的作品,也會透過線上分享與師生聯展,給予發表的舞台以茲鼓勵。


    抱瓶庵現階段最大的危機是教學與燒窯工作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已飽合,加上人才招募上有銜接的空窗與訓練需要時間等困難,讓徐恩廣經常分身乏術,但未知與困難也正是喚起熱情與迎接挑戰的泉源。從陶出發,卻不以陶為侷限,抱瓶庵不只是企圖擁抱平和的相安之所,更是一處屹立在藝術基石之上,時刻懷抱理想,體驗平凡生活價值的修習庵堂。



抱瓶庵負責人徐恩廣                                                                        全英語教學,與外籍朋友溝通無礙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