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振金彩釉瓷版畫示範
作者: 簡政展 / 陶藝家: 范振金
 
范振金彩釉瓷版畫示範 採訪撰文、
攝影/簡政展     校訂/莊秀玲、楊文霓
 
 
     1938生於臺灣花蓮的范振金,國立藝專美術工藝科畢業,先後隨王修功、林葆家及吳毓棠等名家學習釉藥,以專研生釉彩繪技法為主,創作繽紛多彩亮麗的瓷版畫。他的作品曾獲國立歷史博物館、教育館、市立美術館、文化中心、鶯歌陶瓷博物館等場館永久典藏,曾出版《配釉自己來》、《銅釉與鐵釉》、《陶藝釉藥學》等書嘉惠後進,是一位在陶瓷釉藥學涵養豐富的前輩,他個人在2001年獲頒首屆臺北陶藝創作成就獎,2011年再度獲中華民國陶藝協會陶藝貢獻獎。本文特別前往范老師工作室,紀錄其彩釉瓷版畫製作的過程精華。

    范老師創作陶瓷彩繪版畫起源於早年喜歡油畫、水彩和素描,後來受到前輩的啟蒙與指導,將重心著力於釉藥的鑽研與創作。從開始嘗試到目前成熟穩定的表現,歷經了四十多年的光陰。范老師提及,很多人覺得釉藥麻煩又難懂,深入去探究的人不多,但越不受歡迎他就越要深入學習,才有機會達到與眾不同的成就。他引用了拳王阿里的一句話:「打不過他,就靠近他。」范老師的作品可從理性和感性兩個層面來理解。理性部分著重於材料的成分計算、研究實驗,以及用科學理性的態度來觀察日常生活的自然週遭萬物,以達到質感的追求。他強調,釉藥不只是顏色塗料的堆疊,更要表現出光澤、透明度及動態的層次感。在感性的部分,創作不只是美感,更是文化底蘊的了解與反芻,這點他認為自己至今仍在持續鑽研體悟中。他認為後輩要學這套創作方法,必須兼具理性和感性,而且要有長時間的配釉經驗,才能夠知道如何選取主題與運用在畫面上,而其中可以控制的部分約佔60%,不可控制的部分約佔40%,且抽象主題會比具象主題更加的困難。
 
準備瓷版

    製作瓷版所使用的設備包括真空練土機與土版機。范老師的瓷版使用日本26號瓷土,內含二氧化矽69.12%,氧化鋁18.93%,氧化鉀+氧化鈉佔5.99%。黏土從真空練土機射出後,經過土版機反覆壓平與調整厚度後備用。上釉前濕泥版厚度約0.8公分,一般會先素燒至900℃,厚度縮至0.7公分,如此瓷版坯體的硬度足夠便於搬動,水分也才能充分揮發,完成後的視覺上也較有厚實感。素燒溫度越低吸水率會越好,溫度越高吸水率就越差;當燒製1200℃的時候,瓷版就會從有機物變成去除雜質的無機氧化物。
 

A01  
 
瓷版製作設備全景,包括真空練土機與土版機(攝於孫超工作室/范振金提供)
A02  
 
真空練土機黏土射出口徑25公分,黏土射出展開寬度約75公分(15HP馬力、3項電力)。(攝於孫超工作室/范振金提供)
A03   
 
 

 
黏土射出展開後再由土板機壓平與調整厚度。(攝於孫超工作室/范振金提供)
A04  
 
土版成形後進窯燒900度後,並將繪圖底稿上的區塊劃分線描於瓷版之上,準備上釉程序。
 
 
製作上釉遮版

    范老師確定創作主題後,會先大量收集與參考各種資料後再繪製草圖,然後放大到需要的尺寸,再透過大張描圖紙(雄師文具公司出品)描繪在素燒陶版上,以便進行製作彩色稿(兩張,一張備用),接著再製作分色版紙,針對較大色塊的區域製作分色遮版(每次最少約7、8個分色遮版紙),小細節部分再用毛筆點描。范老師選擇500磅的白玉紙為分色遮版用紙,厚薄度剛好,也可多次使用。
 

B01  
 
根據每次所要製作瓷版的內容,事前進行相關照片與圖樣資料收集
B02  
 
繪製草圖底稿,劃分色塊區域,將草圖底稿放大到燒製所需瓷版尺寸後,填上各區塊顏色並檢視。
B03  
 
取出大張複寫紙來描繪複製底稿。
B04  
 
經分析原稿後,在描繪的複製底稿上製作各色的分色圖稿,通常會複製兩張,一張作為備用。
B05  
 
揀選預先在複製分色底稿上切割完成的各分色遮版。
B06  
 
透過分色圖稿切割製作各分色紙模遮版(500磅的白玉紙),並標記即將上色的釉藥編號與順序。
 
 
準備釉藥

    在釉藥準備方面,范老師會根據畫面的需求調配釉藥備用,並製作試片來比對。范老師認為瓷版畫與立體作品的差異在於瓷版上的釉藥會擴散而非流動、釉與釉之間會重疊與擴散。因此基本原定是同一種質感的釉使用同一種基本釉配方。由於使用發色氧化物來發色,控制上較不穩定,所以范老師常使用色料來補強,但如果只是色料入釉,燒成後看起來會比較呆板,因此范老師會使用2、3種釉藥來重疊使用,或用一些發色氧化物來補充,使釉面層次豐富、活潑,這有賴於長時間的燒製經驗才能靈活搭配運用。范老師特別強調,釉藥調配一定要經過磨釉機研磨30至60分鐘,才能讓釉藥充分出色。此外,基本上調配的釉藥不重覆使用,也不久放,短則半個月、長則兩個月內就會用完,避免釉色變質或流動性降低以及混釉不可期的結果。
 

C01  
 
燒製所需的各色粉狀釉藥、色料與發色氧化物。
C02  
 
助手調合預先配好的各色釉藥(圖中人物為范振金夫人張芳女士)。
C03  
 
燒製釉藥試片掛在墻上,並編號與記錄釉藥配方
 
 
噴釉

    范老師用來噴釉的噴槍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口徑2釐米,一種是口徑2.5釐米,依據面積和大小的需求交替運用。流動性差的釉藥適合噴頭較大的噴槍,較能噴灑均勻。范老師的噴槍還配製了壓力表,以便調配最佳壓力值,范老師常設在30PSI。壓力大,噴出來的釉藥顆粒就會比較細一點,上釉也就會薄一點;壓力小,噴出來的釉藥顆粒就會粗一點,相對上釉也就會厚一點。如果釉藥成分含發色氧化物較多則可以噴厚一點,含色料較多則建議噴薄一點,如此才能避免顏色過於單調呆板。此外,也會依據畫面色彩層次的需求,適時地決定噴釉的來回次數與厚薄需求。
   
  噴釉時,搭配先前製作的分色遮版,先從大面積的區塊開始噴釉。此時范老師會利用大量的黃銅文鎮固定分色遮版,參照之前預燒的試片,將調配好的釉藥倒進噴槍,在瓷版上來回噴釉,此時會將分色遮板的邊緣微微掀起,讓邊緣處的釉有一定的厚度,有利於釉彩的重疊擴散,燒成後既有多層次的效果,也可避免產生縫隙。如此工序反覆進行,大致上一件作品全部噴完最快大概需要兩天時間。
 

D01  
 
范老師的噴槍口徑有2釐米和2.5釐米兩種,依據面積和大小的需求交替運用。
D02  
 
調整噴槍所需壓力表。范老師較常設定在30PSI。
D04-1  
 
利用大量的黃銅文鎮,在噴槍上釉時固定各分色遮版。
D04-2  
 
利用大量的黃銅文鎮,在噴槍上釉時固定各分色遮版。
D04-3  
 
利用大量的黃銅文鎮,在噴槍上釉時固定各分色遮版。
D04-4  
 
利用大量的黃銅文鎮,在噴槍上釉時固定各分色遮版。
D05  
 
鋪上分色遮版,對齊瓷版上的線描方位,並以黃銅文鎮固定。
D06  
 
將調好釉藥倒入噴槍後,開始均勻來回噴釉。
D07  
 
利用海綿沾黏進行第二層上釉,以增加層次感。
D08  
 
重覆各色紙模版遮蓋、噴釉、等乾及修補手續,直到完成所有大面積部分上釉。一片長100、寬60公分的瓷版,大約需要兩天時間。
D09  
 
移除紙模遮版等待釉乾後檢視邊緣。
 
 
修補釉面

    使用分色遮版噴完大面積的部分後,范老師會透過自製的木架工具,懸空於瓷版上進行修補的工作。首先,先處裡噴釉後釉面上的微小瑕疵,並將刮除的粉末與雜質用刷毛筆輕輕刷除並集中回收處理,然後用小碗盛裝釉藥,以毛筆沾釉,以點描方式在細微之處上釉。因釉藥會擴散暈染,採點描比拖曳方式更能讓釉藥均衡,所以此步驟必須有耐心,慢工出細活地在小區塊中慢慢地重覆點沾,並同時重覆地仔細檢查是否有缺漏之處,適時地填滿補釉。過程中所有的釉藥殘餘,范老師皆會集中回收處理,避免汙染環境,而非直接倒入洗水槽排出,保有環境永續的貼心與關懷。
   
   最後,全部上完釉後,范老師會將印有個人「金」字標記的瓷片印章沾釉黏上,然後至少再等半個小時以上,讓水分充分被瓷版吸乾後,再進窯燒,如果時間允許,等待3至5天再進窯燒製也無妨。
 
 

E01-1  
 
待釉乾後,使用彎形鐵片進行細部邊緣刮修。
E01-2  
 
待釉乾後,使用彎形鐵片進行細部邊緣刮修。
E02  
 
將刮除釉藥以毛刷輕輕掃除。
E03  
 
筆架與瓷碗。在細節部分上釉時,用來局部點描。
E04  
 
自製的木架工具,以方便懸空於作品上進行細部點描與修補的工作。
E05  
 
用毛筆沾釉藥進行點描上釉。
E06  
 
檢查細部邊緣進行補釉。
E07  
 
完成所有細部點描與補釉檢視。
E08
 
 
 
完成瓷版全部上釉,等待釉稍乾後以噴槍清除細部雜質。
E09  
 
范振金個人的「金」字瓷片印章,用於全部釉藥上色完成後,入窯燒製前的最後一個步驟。
E10  
 
沾釉黏上「金」字瓷片印章於作品角落。然後等待水分充分被瓷版吸乾,至少要等半小時以上,如時間允許下,可靜置待乾3-5天。
E11  
 
進窯前進行最後的瓷版邊緣擦拭
 
 
燒窯

    范老師將瓷版送入窯內關上窯蓋時,會使用墊塊撐開一道縫隙,等燒窯2小時後移除墊塊、緊閉窯蓋。經過3小時升溫後將窯身的孔洞全部塞住,再持續燒窯12小時,設定溫度達1250℃以上即自動斷電、停止升溫,最後,降溫24小時,再靜置約三天才開窯取出。這座燒製瓷版的窯爐是范老師自己設計的,能讓窯爐在8至10個鐘頭內完成降溫。降溫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避免降溫太快讓釉面太亮,或降溫太慢讓釉面亮不起來。

    這個窯爐窯長120公分、寬75公分、高25公分,可燒長100、寬60公分的瓷版,一次只能燒一片,燒製完成後瓷版會縮小為長90、寬54公分。窯壁的斷熱棉採氧化矽和氧化鋁成分的矽酸棉,可耐1400至1700℃。發熱器設置在窯爐底下而非窯壁,讓溫度能夠在30公分距離內平均受熱到瓷版上。另外,它有特殊的通風口設計,便於空氣對流循環,可達到「完全氧化」的效果。此窯可由電子控制升溫速度和斷熱時間。范老師表示1200至1300℃是燒窯的基本釉溫,1250℃是分水嶺,大部分窯燒集中在1230至1280℃之間,以其中長石的含量多寡決定釉溫熔點高低。他自己大多將釉溫控制在1265℃範圍上下,原因是瓷版有足夠的硬度,而釉面既可以達到透明,也可以達到不透明,既可以有光澤,也可以有結晶、有裂紋等。

    平均製作一幅標準規格的作品,從籌劃到完成最少需要20至30天,其中燒製部分需費時至少4天。如遇大幅作品則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工序,時程多達數月也不意外。
 
 

F01  
 
特殊訂製電子控溫窯爐,長120公分、寬75公分、高25公分。發熱器設置在窯爐底下,溫度能夠在30公分距離內平均受熱到瓷版上。下方有特殊的通風口設計,便於空氣對流循環,可達到「完全氧化」的效果。一次能燒一片長100、寬60公分的瓷版。
F02  
 
將作品平置送進窯內棚片上(窯內有棚片左右兩塊平衡併置,放上作品前先灑上氧化鋁粉(熔點是1800~2000度)增加燒製時,瓷版收縮(收縮率約12%)的潤滑效果。
F03  
 
蓋上窯蓋,以墊塊留下縫隙,先燒窯2小時後再移除墊塊並緊閉窯蓋。
F04  
 
經過升溫三小時後塞住窯孔,持續燒12小時後,設定當溫度達1250度時自動斷電,停止升溫,待降溫24小時,作品燒製完成。
F05  
 
降溫24小時之後,再靜置約三天才開窯。
F06  
 
取出燒製完成的瓷版。
F07  
 
完成彩釉瓷版畫作品。
 
 
後記

    范老師認為製作陶瓷版畫的大原則雖然可以被記錄與分享,但細微的技法與臨機應變的運用卻無法詳盡的說明。藝術沒有固定的複製模式,今天做的,明天可能無法再做了,因為仍有太多無法控制的環境因素存在。因此,范老師每次創作前都會重新試燒釉藥試片,每次創作都含有冒險的成分,每一件作品都會被嚴格地評估,有達到80分以上的自我要求與滿意度的作品才會被留下,其餘的則毫不猶豫地打掉。

    范老師的彩釉瓷版畫,富含了無窮的學釉道理與知識。越是複雜難學,他覺得越需要下功夫去鑽研。因為年輕時的強項就是油畫,把釉彩用油畫的方式來表現就是另闢蹊徑的一種方法。他自己雖然不是最早從事瓷版畫的人,但卻可以是堅持最久的人。他希望自己的一門技術能被有心人接續傳承下去,也期待自己能在有生之年繼續突破精進,並盡可能地記錄與分享給有心人。
 
 
范振金 荷花(二)  2005 54×78cm
 
 
范振金 太魯閣峽谷 2013 90×176cm
 

范振金 高山杜鵑花(二)  2014 90×162cm
 
 
范振金 荷花(一)  2015 54×90cm
 
 
范振金 櫻花谷 2015 54×90cm
 
 
玉山 2016 90X162cm
 

 
范振金簡歷
 
1938    生於花蓮吉安
1959    省立花蓮師範學校畢業
1965    國立藝專美術工藝科畢業
1966    任教台南師範專科學校
1968 任顏水龍助理,協同開發台灣手工藝與瓷磚壁畫
1975 創立並主持陽光陶藝股份有限公司
1989    成立芝山窯,從事釉藥研究與教學,同時研製陶板之創作
2000    擔任合成牌藝術顧問
2002 任教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
2003 任教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美術教育系
 
榮譽獎座
1984        全國陶藝競賽設計組首獎
1994 榮獲北美館全國陶藝競賽設計組首獎
1995        當選國立台灣藝術學院傑出校友
1999        教育部頒授技術與職業教育名人展
2001        獲頒第二屆台北陶藝創作成就獎
2003 榮獲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第11屆傑出校友獎
2011        獲中華民國陶藝協會陶藝貢獻獎
2015 榮獲國立台灣藝術大學60週年校慶傑出校友楷模獎
 
著作
《釉自己來配》,臺北市:五行圖書,2001
《銅釉與鐵釉》,臺北市:五行圖書,2006
《陶藝釉藥學》,台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2009
《陶藝釉藥學》再版,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2017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