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單 MENU ─ 黃虹毓個展
作者: 黃偉茜
 
 
菜單 MENU ─ 黃虹毓個展 文圖/ 黃偉茜
 

 
此次展覽,是由台北的「慢慢生活美」與「土星/Tu Xing」共同合作的小品演出。土星主要的創作者黃虹毓,自嘉義大學時期便迷上做陶,於南藝陶瓷組畢業後,更與另一位藝術家彭奕軒於2015年共同在台南成立了這個陶作品牌。這次展出,是虹毓這幾年來與台南在地餐廳合作後,對食器的思考與成果。
實用器的兩難,在於既要能有藝術性,又要能凸顯食物的美味。通常有藝術性的東西太強烈,食物的呈現就會受到限制;而能襯托食物的器皿,又顯得太過保守簡單而陷入無聊。然而,土星出產的器皿,一如工作室的名稱,既保留了土的色澤與韻味,又不搶了食物的鋒頭與香氣,在藝術和實用中,找到微妙的平衡點。這一切來自於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不斷地停下來審視與反思,並與合作餐廳共同討論,傾聽食物的聲音。比如說「焦糖雞蛋牛奶烤布丁」,不僅器皿的名字就是布丁本身的名字,在器品中央也為布丁設計了大小剛好的凹槽,以固定布丁本人。盤子旁,絞胎自然產生的紋路,更讓糖漿有了視覺延伸效果,讓人一邊吃布丁,一邊能欣賞漸漸顯露的紋路。
 

 
另外,我覺得有趣的是,回顧作者原本的創作脈絡,大多與模具製造較多相關,不論是去美國巴爾的摩駐村時的創作,抑或畢業展時探討塑膠容器與人的關係,製作過程多牽涉到翻模。相較於先前作品,這次創作益發質樸自然,不同陶土在容器中自由地綻放紋路。許多絞胎作品會為了呈現作者個人技巧,刻意在切割過程中形成特定的圖樣,但虹毓的絞胎,是看似不經意的、若有似無的展現,卻有不同土色間明確、乾淨與清晰,及利用多變的刻痕使土層露出多元色彩等特點,不僅展現出作者對此技巧的嫻熟,也成就作者個人食器的明確特色。尤其最特別的,在於她對圈足的處理,並非透過拉坯機,而是在轉台上一個一個削切。在這收放自如之間,最後呈現出的器皿是會呼吸的,呼吸的步調是慢而安靜的,一個個在桌上,猶如自由自在的沉思者。
 

 

 
採訪過程中,虹毓提及:「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器皿的定位,希望自己可以做出原創性的東西,並且是真的可以讓收藏者使用,而不是買回去束之高閣的!」雖然她受的是偏美式的陶藝教育,也曾有在美國駐村的經歷,但她的作品卻與柳宗悅的民藝精神不謀而合,溫潤的土色散發出來的哲學氣息,不是深奧難解的學院派,也不是自以為是的技術派,而是認真面對食物和使用者特性,從生活浸潤中發展出民藝的根,再尋求個人特色與變化,是種非常「體貼」的創作方式。看著作品名稱,我想像用「棉花糖熱可可」杯啜幾口可可,再吃口「檸檬腰果紅蘿蔔杯子蛋糕」,好像看見窗外是春日午後,小白蝶正從鄉間小路緩緩飛過呢!
 
           
 
【展覽資訊】 

菜單Menu ─黃虹毓個展
展期:2018.3/18-5/2
地點:慢慢生活美
地址:台北市昌吉街110巷13號1樓
電話:02 2586 5216
時間:週一至週五 13:00-21:00
週六至週日 13:00-19:00
週四固定休息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