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火凝鍊土的容顏─陶藝家劉小評的創作旅程
學陶歷程
陶藝家劉小評
陶藝家劉小評

「燒坯將脆弱的土坯,燒結成堅硬的狀態,對於自己也要有堅定的意志。」〜劉小評


1973年出生於高雄林園的劉小評,父親經營建築業、母親經營成衣工廠,家中還有一弟一妹。從小在母親的工廠長大,對於服裝打版、配色有著深刻的印象。國小三年級時,父母因經商失敗,生活陷入困境,所幸並不影響她對美術的喜愛,國小曾獲美術競賽獎項,國中在老師的指引下開啟對文學與美術濃厚的興趣,高中時期在母親的支持下,從普通科轉到美術科就讀。當時的她,學業與術科常是全校第一名,雕塑作品曾獲全國第一名。陶藝的啟蒙是學校老師陶藝家宋炳仁,因老師之緣知道岡山陶坊,常於假日坐火車到岡山,只為了看師傅拉坯。1990年高職畢業後爭取到岡山陶坊的學徒工作,當時的她下班後就留下來加緊練習拉坯,三個月後被推薦到三義當代陶藝館工作,此時真正開啟她與陶藝的緣分。

在當代陶藝館工作的兩年期間,她以展覽室為家,每天看著、想著眾多陶藝家們的作品,聽著陶藝家們暢談創作的想法,也常隨著負責人游博文拜訪陶藝家,在臺灣陶藝最蓬勃的年代中,她近身了解陶藝創作的喜怒哀樂。爾後進入陶藝家宮重文的工作室當學徒,在他的指導下,劉小評在造形與釉彩裝飾上獲得許多的引導與啟發。三年後,宮重文解散工作室,自己則繼續留在三義發展,當時受邀於鶯歌富貴陶園藝廊與吳明儀舉辦聯展,作品在展前即銷售一空,大大增加了她的信心,是年,1995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1996年發表第一次個展「種子的信仰」系列,以實用器皿作品為主,開始往專業之路前進。爾後,因為喜歡柴燒素樸自然的質感,劉小評花了一年時間蓋了自己的柴窯,於2000年首次發表柴燒作品。

自高中畢業後,劉小評長達十五年、每天只睡三、五小時,不間斷地精進自己的技藝,結婚生子後對生命有了不同的體悟,於是「用創作美好的心去追尋另一層生命的信仰」,她從觀照作品的實用性推向表現線條、質感、空間感的追求,以其熟稔的技藝,加上近二十年山居歲月的沉澱,用土用火展開她個人獨特的陶藝之旅。

凝鍊淳雅的人生時光

劉小評的實用器皿不特別起眼卻特別耐人尋味,有股自然樸質的感覺與人的味道,好似已將塵世間的俗事一一抹除,留住光陰荏苒中還真實留存的人生韻味。

她堅持參與作品的每一道製作程序,即便是一個小茶杯。首先,買了土之後,她自己練土、配土,尋到最喜歡的質感與色澤;再自己製作植物灰釉,也自己調配化妝土;自己拉坯塑型、彩繪上釉,也自己掌控窯爐的溫度與氣氛。因為,即使是一個小杯子,拿在手中便能感受到它所帶來的觸覺與視覺感受,並在心裡開啟與它的小聲對話。這是她特別注意作品細節的原因,因為身體的感受是真實的,她期待每一位使用者都能感受到她所帶來的真誠與美好。

對於實用器皿,她說,她只做自己需要與喜歡的造形,這樣便能很愉快地將心中的滿足感融入作品中,再傳遞給使用者。如〈花詠〉茶具,簡單但實用的樣式,用釉、用土、用火搭配出獨特的大地質地與色彩,加上沿用了1950至60年代餐具上的梅花圖騰裝飾,彷彿時光回返、讓人遙想純真質樸的年代。又〈粉引繪花草〉茶葉罐,粉白色的厚釉搭配簡筆的花草鐵繪圖騰,加上敦厚大氣的造形,予人穩沉豐厚的視覺感受,蓋罐上的鈕是特別設計的,是樸質外觀中的小點綴。而〈汝釉〉餐具組,獨特的土胎搭配了靜謐的墨色釉彩,再掛上溫潤的汝窯釉色,或多或少之間布局大方且自然,燒成之後自然縮釉的線條、如白色霧紗般的薄釉、時不時露出的小墨點等,彷如雲霧瀰漫的雨中山林,靜默間又充滿無盡的生氣。

對於實用器皿的製作,劉小評認為最重要的是製作技藝的養成,以及燒窯技巧的經驗。對材料與製程了解得不夠透徹、製作技巧沒有三、五年的日日琢磨,是很難掌握材質的個性與精彩之處,也難以真切地傳遞心中的想像及生命中的美好微光。她在嚴格但又具啟發性的師徒關係中,學得陶藝的基本功夫,再用十多年專注的態度,不斷地操練自己的心性,讓自己手感日臻純熟。

劉小評 花詠茶具 2016 釉燒、還原   1230℃
劉小評 花詠茶具 2016 釉燒、還原 1230℃
劉小評 粉引繪花草 2016 32×36㎝ 釉燒  1230℃
劉小評 粉引繪花草 2016 32×36㎝ 釉燒 1230℃
劉小評 汝釉餐具組 2017
劉小評 汝釉餐具組 2017
裸坯柴燒的人生滋味

喜歡質樸土味的劉小評,試煉了三年釉藥的採集與實驗,想要嘗試新的燒窯方式,於是興起以裸坯柴燒的想法。當年因無處可學蓋柴窯的技術,於是自己看書、自行摸索,也向吳明儀、曾文生等請教,第一座柴窯花了一年時間準備,自己獨自一人一磚一磚地砌,並且不斷地實驗與修整,第二座柴窯有了先生的協助,爾後為了更好的表現以及符合好燒、省力、省柴的要求,再打掉重建自己的第三座窯,即目前使用的窯,她一個人燒窯三天三夜都沒問題。到目前為止,她的柴窯已燒過200多窯,累積了很多經驗與心得,也有了自己的喜好與選擇。

劉小評認為從土坯與窯燒方式上的做調整,便能幻化出豐富的柴燒作品。她選擇裸坯為主要表現形式,是因為她領悟到,古代農閒時所燒製的陶器,在採土與淘練上並非嚴格揀選,卻能在出窯後呈現豐富的色彩變化,這是因為古人們是在一種自然而然的態度下進行燒窯工作,直接就地取材,不刻意、不強求,任憑大自然的賦予與幻化,是一種珍惜與尊重的生命態度與情懷,因此大自然也給予豐富的回饋。裸坯柴燒的豐富色彩,來自泥土裡偶然存在的礦石,經過窯火的淬煉,恣意地在器表面展現無盡的光彩。是土坯的成分影響了它的最後呈現,於是,劉小評用心於實驗土坯的配方,也專注於窯爐內的升溫曲線與氣氛,累積無數的經驗,找到自己想要的表現形式,也尊重與珍惜大自然所賦予的一切。如同火山泥,這液態泥土風乾之後,又為人們所運用,也如同植物,燒成灰燼也能成為釉藥之一,是生命的循環、是物盡其用的智慧,最後,透過窯火幻化出人間獨特的彩色。

劉小評 100 cc 小巧壺 2017 10×6×8㎝ 柴燒  1300℃
劉小評 100 cc 小巧壺 2017 10×6×8㎝ 柴燒 1300℃
劉小評 花詠茶具 2017 16×20㎝ 柴燒  1300℃
劉小評 花詠茶具 2017 16×20㎝ 柴燒 1300℃
劉小評 彩霞雙品茶具 2016 柴燒  1300℃
劉小評 彩霞雙品茶具 2016 柴燒 1300℃

如〈100 cc小巧壺〉,用雙手捏出醇厚外型的茶壺,搭配略顯生澀的線條,或貼花堆疊圖騰,或在蓋鈕上展現小創意,窯燒後從坯體自然發出了濃淡不一釉彩,加上柴火自然落灰的布局,有其樸拙的趣味。而〈花詠〉茶倉,以其敦厚的外型和顏色變化不多卻層次豐厚的落灰表現,呈現一股從歲月經煉出來的古拙韻味。又〈黑鐵彩瓶〉,這一雙線條柔順、外型圓滿的花瓶,有著略帶拙氣的瓶頸,瓶子身上則有未經修飾的刻畫紋飾,加上身上有斑斕的淡橘色結晶花,展露一種曖曖內含光的沉著大器美感。而〈彩霞〉雙品茶具、〈曲線瓶〉,以明晰開朗的火痕以及土坯與落灰的熔合,燒出如冶野釉和鹽釉的色澤與質感。另外,強調線條與空間感的〈桐果〉、〈月印心湖〉,以優雅的曲線與弧身,在線條的銜接處與曲面上,從坯體釋放出來的釉彩加上落灰停泊之處,或輕盈或濃烈,以及此起彼落的結晶花或流釉,圓滿了土坯與薪柴一生的精彩。 

柴燒的工序太過辛苦,除了要有絕對的熱情外,也要有理性分析的能力,才能有效地安頓所有狀況。從劉小評的柴燒作品看來,她的勤奮與聰慧,加上長時間的經驗累積,已逐漸嶄露其心到手到的境界。

劉小評 曲線瓶 2017 14×26㎝ 柴燒  1300℃
劉小評 曲線瓶 2017 14×26㎝ 柴燒 1300℃
劉小評 桐果 2017 28×32×28㎝ 柴燒  1300℃
劉小評 桐果 2017 28×32×28㎝ 柴燒 1300℃
驚豔的窯火世界

這一路走來,很幸運地,劉小評所擁有的是那段與前輩作品對話的美好時光,更是長久以來琢琢磨磨著自己心手合一的寧靜歲月。她就如同被放置於老陶罐中的茶葉,經歷二十年的韜光養晦,沉練出甘醇回韻的滋味。而她心裡究竟是明白的,技藝能透過時間累積,但創作的熱情與信念才能為她打開新的境界。

她為能透徹了解土與火的一生,她長時間兢兢業業地淘煉著,而今,她已能敏銳且細膩地呈現陶瓷媒材本質上低調且沉靜的特質,也發現窯火能激發土裡面的真實,幻化出精彩的新世界,更了解到精確的成分與溫度並不能保證完美的燒成結構,而是人們心中那份對大自然的虔誠與眷戀、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敬仰,才會讓我們看見真實、看見美。


-原載於《藝術家》第509期(2017.10),頁384-387。

劉小評 月印心湖 2017 34×28×20㎝
劉小評 月印心湖 2017 34×28×20㎝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