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坯將脆弱的土坯,燒結成堅硬的狀態,對於自己也要有堅定的意志。」〜劉小評
1973年出生於高雄林園的劉小評,父親經營建築業、母親經營成衣工廠,家中還有一弟一妹。從小在母親的工廠長大,對於服裝打版、配色有著深刻的印象。國小三年級時,父母因經商失敗,生活陷入困境,所幸並不影響她對美術的喜愛,國小曾獲美術競賽獎項,國中在老師的指引下開啟對文學與美術濃厚的興趣,高中時期在母親的支持下,從普通科轉到美術科就讀。當時的她,學業與術科常是全校第一名,雕塑作品曾獲全國第一名。陶藝的啟蒙是學校老師陶藝家宋炳仁,因老師之緣知道岡山陶坊,常於假日坐火車到岡山,只為了看師傅拉坯。1990年高職畢業後爭取到岡山陶坊的學徒工作,當時的她下班後就留下來加緊練習拉坯,三個月後被推薦到三義當代陶藝館工作,此時真正開啟她與陶藝的緣分。
在當代陶藝館工作的兩年期間,她以展覽室為家,每天看著、想著眾多陶藝家們的作品,聽著陶藝家們暢談創作的想法,也常隨著負責人游博文拜訪陶藝家,在臺灣陶藝最蓬勃的年代中,她近身了解陶藝創作的喜怒哀樂。爾後進入陶藝家宮重文的工作室當學徒,在他的指導下,劉小評在造形與釉彩裝飾上獲得許多的引導與啟發。三年後,宮重文解散工作室,自己則繼續留在三義發展,當時受邀於鶯歌富貴陶園藝廊與吳明儀舉辦聯展,作品在展前即銷售一空,大大增加了她的信心,是年,1995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1996年發表第一次個展「種子的信仰」系列,以實用器皿作品為主,開始往專業之路前進。爾後,因為喜歡柴燒素樸自然的質感,劉小評花了一年時間蓋了自己的柴窯,於2000年首次發表柴燒作品。
自高中畢業後,劉小評長達十五年、每天只睡三、五小時,不間斷地精進自己的技藝,結婚生子後對生命有了不同的體悟,於是「用創作美好的心去追尋另一層生命的信仰」,她從觀照作品的實用性推向表現線條、質感、空間感的追求,以其熟稔的技藝,加上近二十年山居歲月的沉澱,用土用火展開她個人獨特的陶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