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土粉的自然形式,就不像加水之後,變成泥土那樣容易造形,因此,我試圖參照一種土的自然存在狀態,只將土粉堆積在一起,不施以任何外力影響它的狀態,相較於過去的創作,我放棄了陶瓷在製作過程中對於技術的依賴,用最簡單的方式「堆積」來成形。 只用堆積來成形,就必須面對土在堆積成形時的限制,堆積,可能只能讓土到達一定的高度,受限於物理上土堆以及窯的大小,因此,最後可能都會呈現相似的造形。 |  | | | 土與釉系列一-NO.7,55×30×13.5cm,美國陶土WC391、白釉,2015 | | 雕塑主體《土與釉—系列一》的作品,我將淋上釉的土粉,經過反覆的燒製,在作品的表面,呈現出釉自然收縮的狀態,燒製完成後,將釉底下的土堆拿掉,只剩上表層的釉,沾黏著薄薄的土粉,這時表層的釉會因為溫度、造形、土、及釉反覆的燒製,呈現豐富的變化,可能會因為作品造形的因素,讓釉在達到融融狀態時翻轉過來、也可能會因為釉與土中的鐵質發生變化,而產生不同的顏色,還有可能因為釉融融的狀態不同,而造成釉產生不一樣的顏色和光澤。 |  | | | 土與釉系列一 NO.1,50×50×14.5 cm,美國陶土WC391、白釉,2015 | | 在自身的空間上,《土與釉—系列一》也有了不一樣的變化。由於陶瓷材質上的限制,陶瓷在過去經常以一種「容器」的概念呈現,因此在作品空間上會有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差異。此外,從陶瓷材料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往往以工藝品的姿態被看見,因此釉常常作為陶瓷材質在工藝上重要的表現方式,使得原本該作為主體的土被釉取代。而《土與釉—系列一》作品中鏤空的狀態,以及展呈放置於透明壓克力上時,更容易藉由光線的穿透,模糊作品空間內部和外部的界線。我試圖讓觀者在觀看作品時,重新將土視為主體,這時土反依附於釉,甚至融入釉,原本該作為主體的土粉被取消了,依照陶這個材料的真實,土是主體,釉只是依附於土表面的客體,但按照整件作品的真實,土反依附於釉,釉才是主體,釉反客體成為主體,主體與客體的關係既對立又統一,離開客體,無所謂主體,離開主體也無所謂客體。  |  | | 土與釉系列一 NO.8 (局部) |
作品欣賞  |  | 土系列一 NO.2 | 土系列一 NO.6 | | |  |  | 土系列一 | 土系列一 NO.4 | | |  |  | 土系列一 NO.8 | 土系列一 NO.9 | | |  |  | 土系列二 NO.1 | 土系列二 NO.2 | | |  | | 土系列二 NO.1 局部 | | 個人簡介1990 生於台灣雲林 學歷 2012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 2016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畢業 獲獎 2016 台灣國際陶瓷雙年展,首獎 2015 台灣青年陶藝雙年展,青年陶藝獎 個展 奇蹟0號—吳育霈創作個展 聯展 2015 超超夢—口袋裡的寶貝,國立中央大學藝文中心,桃園,台灣 2014亞洲陶藝交流展,金海博物館,釜山,韓國 2014 空氣鳳梨—碩士班畢業聯展,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地下美術館,台北,台灣 2013雕刻五七五交流展,日本沖繩藝術大學,沖繩,日本 2013東亞當代陶藝交流展,信樂陶瓷博物館、金澤美術館,信樂、金澤,日本 2012新域─東亞當代陶藝交流展,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台北,台灣 2012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師生美展,大漢藝廊,台北,台灣 2011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師生美展,大漢藝廊,台北,台灣 2010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師生美展,大漢藝廊,台北,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