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楊上峰第三度在故鄉-梅嶺美術館舉辦「複構的風景」雕塑個展,除了對啟動他藝術創作能量的故鄉,所做的回饋行動外;擔任教職的他,同時也反哺式熱情投入故鄉的美育推廣活動。展覽期間,週休假日皆回到美術館導覽,並和參觀民眾交流互動。
有趣的是,細看他展出的作品,也是呈現他一貫以來對造形結構的探討反思,以及對陶與複合材料表現可能性的追尋。透過省思構成與材質關係的創作過程,楊上峰不間斷地,持續在找尋他心中的「複構的風景」。
而對素材的選擇,又可看到他的多元性,除了陶土、膠合板、木夾板、自然物、鐵件之外,甚至也把石膏模轉化成作品。石膏模,原只是形塑的方式的轉介體,把它以獨立造形來看,也有其形態存在著。他對石膏模的想法是:「來自版模印壓的造形,在凹陷的一面永遠存在一個虛的體感空間。無論是破片的意象亦或是這虛的體感,都暗示著另一端其他更大存在的曾經。」
看楊上峰 2015年「複構的風景」雕塑個展,可以看出這幾個面向:「他以素樸來表現複雜,以不平衡的結構來彰顯穩定,以冷的包覆熱的,以工業的突顯手工的,以現代詮釋當代,以執著面對變動。」楊上峰創造作品的姿態,也是其個人與社會分享生命思考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