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變而變的行者之道--淺談陶藝家連炳龍的陶藝之路
作者: 莊秀玲.圖片提供/連炳龍
創作歷程
連炳龍個人照
連炳龍個人照

1970年出生於豐原的連炳龍,曾祖父是木藝匠師、父親從事木器工藝製造,或許是血脈之緣,他從小就愛塗鴉畫畫,受到家人師長鼓勵,小學、國中經常參加美術繪畫比賽且得獎無數,國中即立志成為藝術家。高中考進國立大甲高中美術工藝科,雖非美術班,但學校以地方特色陶藝、木藝、編織等為教學重點,開啟他與陶藝的緣分。

1989年高中畢業後即踏入實用器皿製作的連炳龍,先服務於大甲東如苑工作室、陳金城工作室,1995年回到家鄉豐原,成立自己的「龍山陶藝」工作室迄今。作陶不及十年,作品即獲1993年第47屆臺灣全省美展工藝部省政府獎、1994年第48屆臺灣全省美展工藝部優選及第5屆中華民國陶藝雙年展銀牌獎、1996年第1屆臺灣陶藝獎首獎等優異成績。

約莫1997至1998年間,一位曾於華陶窯工作的陶友,在三義蓋了柴窯,連炳龍因受邀一起燒柴窯而開始接觸柴燒。1999年臺灣中部發生921大地震,他失去親友、工作室處於半毀狀態,加上長達半年以上的停水停電,在感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決定為自己蓋一座柴窯,積極探索柴火的表現。他看書自學,在父親木工廠的角落,用兩個月的時間自砌自築一座小穴窯,選在2000年9月21日點火,象徵重新出發。初期揣摩日本信樂、備前等地的燒製風格,慢慢摸索柴火的特性,當時除了生活器皿的製作外,約有三成是實驗造形及質地表現的作品,其中有三分二都進了柴窯。 

為能深入探索陶藝在生活上的運用,連炳龍自20餘歲起,開始喝茶、學插花,也經常到國立臺灣美術館圖書室翻閱相關書籍,除了有日本池坊花藝16年的資歷且領有業師證照,對宗教儀典使用的香爐亦頗有心得,爾後也加入茶學會,學習東方的茶文化。與此同時,他也熱衷前往中國遊山玩水,去經歷與印證書冊裡介紹的大山大水、古建築、風土民情等,探索東方美學的源頭與內蘊;平日的他,也經常遊走臺灣山海線,特別是通霄海邊,是放鬆身心、打開感官的美好時光。徜徉在瞬息萬變的大自然裡,思索著人類存有的意義與價值,以及估量著與大自然之間的平衡關係,成為他創作靈感與主題的重要源頭。

2011年起受到亞太創意技術學院陶瓷創意設計系的邀請,成為該系的專任講師,直到2020年。為此,他自家鄉移居苗栗,從創作者的身分轉換為解惑的老師,除了帶領學生探索陶瓷製作技術與陶瓷生活文化外,也是校園裡7座柴窯的管理者。為能充實自己,他於2015年進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研究所進修,2017年取得碩士學位。2020年離開教職、回到豐原後,獲推選為中華方圓茶文化學會理事長,迄今已邁向第6年,因忙於推動茶道文化,創作時間減少許多,但他深探茶道、花道的文化內涵,實踐推廣之效,對陶藝之於生活、社會,之於未來創作的思考,未曾停歇。

連炳龍 石之花 2016 電窯(還原燒)1230°C 30×直徑50cm
連炳龍 石之花 2016 電窯(還原燒)1230°C 30×直徑50cm
連炳龍 青空 2015 電窯(還原燒)1235°C、描金、拉坯成形、化妝土 50×直徑46cm
連炳龍 青空 2015 電窯(還原燒)1235°C、描金、拉坯成形、化妝土 50×直徑46cm
連炳龍 影舞 2010 電窯(還原燒)1230°C、拉坯成形、化妝土 55×直徑46cm
連炳龍 影舞 2010 電窯(還原燒)1230°C、拉坯成形、化妝土 55×直徑46cm
寧靜的富饒

生性喜歡自由、善於接受改變的連炳龍,從小耳濡目染地了解木藝製作工序得有規有矩,因此,他更喜歡泥土摻入水後,可以天馬行空地捏塑任何形體,又可變化土坯、化妝土、釉藥的成分與技巧,多層次地增添表面質地與色彩的豐富性,入窯燒製還能因窯火氧化還原氣氛的轉換,再多一層細膩的變化,是適得其性的創作媒材。他除了喜愛親近大自然,對中華美學、自然哲思頗有偏好外,廟宇牆上被煙燻得黑黝黝的雕刻,那般樸拙、濃郁的古味,也是他的最愛。於此,可以了解,為什麼他特別喜歡化妝土及無光釉色的質地與色彩,特別執著投入柴燒古風的淬鍊,以及他作品中細膩的層次與富饒的滋味。

如2010年〈影舞〉及2015年〈青空〉,在傳統甕罐妍美的形制上,低調地閃耀著金屬光澤,又其上恣意地揮灑自信的線條,翻轉陶瓷溫潤淳雅的特質,直驅冷峻華貴的現代感。又2016年〈石之花〉,表面上層疊了緻密的線條、微立體空間,彷如動物身上的鱗片,也似山巒綿延的地表,又如熔漿爆發的前夕,有相互擠壓的侷促感、也有即將散裂的危機感,暗示著隨時變動的視覺感受,十分令人驚艷。

連炳龍 互(組件) 2016 柴窯(還原燒)1240°C、土片成形、熟料土 54×33×65cm
連炳龍 互(組件) 2016 柴窯(還原燒)1240°C、土片成形、熟料土 54×33×65cm
連炳龍 幻 2017 土片成形、熟料土 50×26×42cm
連炳龍 幻 2017 土片成形、熟料土 50×26×42cm
連炳龍 山路 2013 柴窯1240°C、土片成形 40×28×76cm
連炳龍 山路 2013 柴窯1240°C、土片成形 40×28×76cm
連炳龍 生命迴旋 2016 柴窯(還原燒)1235°C、土片成形、熟料土 56×35×26cm
連炳龍 生命迴旋 2016 柴窯(還原燒)1235°C、土片成形、熟料土 56×35×26cm

連炳龍的龍山柴窯,以薪柴火焰帶來間歇性氧化還原的氣氛變化,加上落灰、火痕等,在多層次技巧修飾過的表層上,創造色調醇厚、觸感潤澤的質地。如2013年〈山路〉,獨特的抽象形體,並無明確的指涉,卻有道路、山洞、遠山、天光與時間的聯想,那恰到好處的落灰、火痕、煙燻等布局,創造了觀者豐富的想像力。又如2016年〈互〉、2017年〈幻〉,可以感受到作者為了創造恰到好處的表現,已充分且圓滿地展現其排窯的功力,讓富變化的形體與不確定的柴燒效果,有了精彩的相遇與互動。另,2016年〈生命迴旋〉及2018年〈夜〉,在表面質地的表現上,在脫俗的輕薄面紗與飽滿醇厚的黑釉之下,隱約相映了土坯裸燒的低調質地,其熟稔的造形力與詮釋手法,是走進了深邃的傳統裡,又昂首於時代的前哨。

連炳龍 夜 2018 柴窯(還原燒)1235°C 土片成形、熟料土 48×56×18cm
連炳龍 夜 2018 柴窯(還原燒)1235°C 土片成形、熟料土 48×56×18cm
在陶發聲之力
連炳龍 動、不動 2018 電窯(還原燒)1230°C、土片成形、熟料土、水泥 65×25×32cm
連炳龍 動、不動 2018 電窯(還原燒)1230°C、土片成形、熟料土、水泥 65×25×32cm

連炳龍也善於使用不對稱的、對立的並置形式來傳遞訊息,如2012年〈山城〉,使用陶土與石板兩種材質,以對立的形式,如捏塑(加法)與雕琢(減法)、人工與自然的紋理、分模成形與一體成形、富變化的色彩與黑灰色系、大與小、上與下等,展開一系列抽象又具象的對話關係。又2018年〈動.不動〉,此作由薪柴燒製的錐狀陶瓷與矩形的水泥塊組成,量體稍大的水泥塊猶如身軀微向前傾的大嘴怪,含攝住錐狀陶瓷體,彷彿下一秒就能將之吞食消滅。仔細瞧,兩者在色彩與質地上皆充滿歲月的痕跡,但錐狀陶瓷體仍有柴火淬鍊的低調溫潤、內斂的視覺觸感,而水泥塊則是未經修飾、污黑、冷調。這是侵略與被侵略的對立關係,是逾矩的、美好之物將逝的警示。

連炳龍 山城 2012 電窯(還原燒)1230°C、土片成形、熟料土、黑曜石板 45×68×32cm
連炳龍 山城 2012 電窯(還原燒)1230°C、土片成形、熟料土、黑曜石板 45×68×32cm

在他作品中,有一系列如舟船、如梭子、也似種子的造形,它們融合了作者於表面質地與色彩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以及異材質組合的實踐,意有所指地承載了作者內心深處所欲表達的,希望、前進、穿越、突破之意喻,為自己與觀者傳遞積極正面的力量。

連炳龍 山 2017 電窯(還原燒)1235°C、土片成形、熟料土 22×68×75cm
連炳龍 山 2017 電窯(還原燒)1235°C、土片成形、熟料土 22×68×75cm
連炳龍 雲水遊 2022 電窯(還原燒)1230°C、720°C描銀、土片成形、熟料土 22×20×72cm
連炳龍 雲水遊 2022 電窯(還原燒)1230°C、720°C描銀、土片成形、熟料土 22×20×72cm
順變而變的喜悅

手中握著的土,最終會成為什麼,對連炳龍而言,「我」:創作者的執念,才是關鍵。這是他在與陶土、與水、與火的互動中,向大自然學習的立命之道。

三十餘年的製陶經驗,讓連炳龍有所感地提及,作陶燒窯不能只是隨心所欲的求新求變,還要懂得「順應其勢態而作為」。意思是,土是土、水是水,唯有順各自的物理性且安頓好兩者互動的良善關係,才能無恙地通過火的淬鍊。又另有所指的是,能否在取用自然資源時,在利益大眾與環境永續上取得平衡;物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有些是為生活品質的提升,有些是人們情感的寄託,皆為人們所需且能彰顯當下時代的文化樣貌與內涵。

對他而言,重要的是,創作者如何以其實力與智慧,讓作陶燒窯、讓自然環境皆朝向永續發展之路,或許只需要放下操控大自然的執念,或許是堅持與大自然共好的信念。一切不假外求,在身體力行的作陶燒窯過程裡,已「誠如人在世間道場修行的道理,在面對進與退之間,無一不是為人處事的歷練、透徹生命循環之理的好契機。」順變而變、適變而變,便能讓生活更加有味。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第597期(2025.2),頁318-321。


連炳龍 共構 2017 電窯(還原燒)1235°C、描銀、土片成形、熟料土 42×39×72cm
連炳龍 共構 2017 電窯(還原燒)1235°C、描銀、土片成形、熟料土 42×39×72cm
連炳龍 雨後 2022 電窯(還原燒)1230°C、綠灰釉、土片成形、熟料土  22×20×72cm
連炳龍 雨後 2022 電窯(還原燒)1230°C、綠灰釉、土片成形、熟料土  22×20×72cm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