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握著的土,最終會成為什麼,對連炳龍而言,「我」:創作者的執念,才是關鍵。這是他在與陶土、與水、與火的互動中,向大自然學習的立命之道。
三十餘年的製陶經驗,讓連炳龍有所感地提及,作陶燒窯不能只是隨心所欲的求新求變,還要懂得「順應其勢態而作為」。意思是,土是土、水是水,唯有順各自的物理性且安頓好兩者互動的良善關係,才能無恙地通過火的淬鍊。又另有所指的是,能否在取用自然資源時,在利益大眾與環境永續上取得平衡;物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有些是為生活品質的提升,有些是人們情感的寄託,皆為人們所需且能彰顯當下時代的文化樣貌與內涵。
對他而言,重要的是,創作者如何以其實力與智慧,讓作陶燒窯、讓自然環境皆朝向永續發展之路,或許只需要放下操控大自然的執念,或許是堅持與大自然共好的信念。一切不假外求,在身體力行的作陶燒窯過程裡,已「誠如人在世間道場修行的道理,在面對進與退之間,無一不是為人處事的歷練、透徹生命循環之理的好契機。」順變而變、適變而變,便能讓生活更加有味。
★原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第597期(2025.2),頁31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