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釉料的旗手 安永正臣的創作世界
作者: 黃偉茜 / 陶藝家: 安永正臣



顛覆釉料的旗手   安永正臣的創作世界 文圖 / 黃偉茜
 
    在陶瓷創作中,無論形式、內容如何轉換、變化,通常在媒材上,我們看到的也還是以土為載體,釉為裝飾,雖然也曾看過以釉融熔變化過程作為創作主題的藝術家,然而能將釉如此徹底解構、重組再建構,甚至將之質性改造為土的藝術家,安永正臣,Masaomi yasunaga先生,還是我見過的第一人。


初次見到他作品,是我在日本陶藝之森駐村的時候。夜半12點,我們仍在工作室挑燈夜戰,他穿著流浪漢似的破T-shirt,謙和有禮的悄悄進來詢問,是否能把作品出窯。我好奇跟到窯間去看,見剛拉出來的台車,驚訝地下巴掉了18層!這根本是窯的極限運動!分不清是熟料、還是掉落的釉粉,像瀑布、像小山,像陶藝之森夜空中的流星雨,從硼板上流洩而下;埋藏其中,若隱若現的作品,有的猶如剛從未來出土的古文物,有的如被海浪沖刷幾億年的珊瑚化石,古樸、厚實而自然,其中幾件作品,還有鐵器結構在其中。但鐵和陶土,怎可能結合得如此完整呢?令人摸不著頭緒。而作品重量和其張力成正比,有一件約莫40x20x20公分左右大小而已,但以我金剛芭比之力,居然難以撼動!詢問之下,原來其中的鐵居然是實心的!這種豪邁的實驗性,豈不驚人!
 

出窯中的Masaomi先生
 
非常重的實鐵作品,他正在跟我解說燒製前原本大小。 作品布滿了長石與熟料,還需經打磨,才會顯現。
 
    因為好奇,我開始連珠砲彈的發射問題,當他跟我解釋他作品不用土,全是用釉形成時,我完全無.法.理.解!將釉粉加入少量的水,再調進粉狀CMC,或一些增加附著性的材料,如草、紙纖維等,使之成有黏性與可塑性的釉土,到這裡勉強還在理解範圍內,但為什麼在高溫時,它們不會融化然後就流掉呢?為什麼還能維持所捏製的形狀而不坍塌呢?原來這正是那些山海熟料的作用,用大量的熟料填塞在這些釉料形成的容器中,防止它們完全熔融,或熔融時仍能維持一定的形狀,待冷卻後形成自然的變形與局部的流失。而因為是釉,自然能附著於鐵器上啦!若是陶土,早就龜裂而剝落了呢!請問他怎麼想到這種燒製方法的,他說是從朋友玻璃製作過程中得到的靈感,這種材質思維的跨界,更令人感到興味盎然!
 
正在跟南藝大的師生們,分享、討論作品
取自韓國藝術家 Woojung Ko 的facebook
這件看似恐龍蛋的作品,雖薄卻堅固。
取自韓國藝術家 Woojung Ko 的facebook
全部用釉形成的有蓋容器
 
 
    後來十月時,Masaomi先生至台南藝術大學駐校,我前去拜訪他,他還慷慨示範調釉土的過程,只見他拿個大盆,把長石、石英、高嶺土、碳酸鈣等基礎原料,胡亂鏟了幾鏟,CMC抓一把進去,外面草坪上拔幾株草,隨意和一和,就說:好了!我又再一次目瞪口呆,有看沒有懂。不用量克數嗎?不用秤水要加多少嗎?不用過篩仔細攪拌嗎?他思考了一下,再露出一種謎樣的開心笑容,說:調釉就像做菜一樣,憑感覺就好。果真大器,而這也造就他作品的特色,自然不造作,在意外中產生獨到的美感。不是過多精細、理論,堆砌出來的東西。拋棄語言,拋棄論述,作品量感與空氣、環境和諧共振,產生一種結界式的氛圍,在空間中靜靜散發隱約卻不容忽視的,原始的聲音。
 


返回頂端